蒋曼/文
微软小冰已经成为诗人。
程序员们把年以来将近年间位中国现代诗人的数万首诗歌作为训练素材,在经过个小时近一万次的训练后,小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掌握了写诗的方法。并不是机械的切割与组合,相反,小冰表现出极大的原创性。这种原创性体现为:在小冰所写的诗歌中,有50%以上的词语搭配、断句,从未在它学习过的诗歌中出现。小冰已完成从模仿到独创的过程。
写下上万首诗歌的小冰已经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
人工智能写新闻,做报道,陪聊天,我们都还能淡定地拭目以待。但诗歌可是人类守护的独特禁区,那里珍藏着人们最丰富、最纯粹的情感,无法复制。而今天的小冰,那个冷冰冰的机器,至少我们在心里这样认为,它懂什么是爱,什么是痛,什么是迷茫,什么是忧伤?居然就能写出创造性的诗。
人们的恐惧不安要大于兴奋和惊喜,我们将失去人的独特和尊严吗?只是,小冰,知道我们为何会写下诗吗?是记录、见证、抒发、洞悉。是目光与世界交汇时,一刹那的心有灵犀。当我们真心庄重地说出“爱,幸福,阳光”时。我们的心温暖而宁静,荡漾着风过的微波。小冰知道吗?那不是词汇,不是语法,不是制定规则和打破规则。那些诗句之所以打动我们,抵达心灵,是人内心隐秘的河道里早已碧波千里。那是属于人类的情感在涌动,扬波。
诗不是音节,不是意义,那是我们对世界的反映——情感的波浪不会无缘无故涌动。我们受到了冒犯,不是小冰的诗句,而是那些诗句背后是冰冷的算法,而不是人有温度的身体与心灵。小冰,真能代替我们吗?
幸好,我读到了一群孩子的诗,它们让我清楚地看到人与人工智能的差异。这一次,人类胜出。
七岁的姜二嫚,她说:“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六岁时,看到手电筒的光,她说:“晚上,我打着手电筒散步,累了就拿它当拐杖,我拄着一束光。”
五岁的朵朵知道:“要是笑过了头,你就会飞到天上,要想回到地面,你就必须做一件伤心事。”
那是属于孩子的单纯无瑕的眼睛,当他们初次与世界相遇,一眼就看尽了世界的优美与简单。新鲜而生动,无拘无束。没有算法,没有大数据分析,他们不打算尊崇任何规则或打破规则,他们只听从灵魂的安排。那些灵魂,初来乍到,晶莹剔透,还未蒙尘,柔软而清新。
成人没有,被成人训练出来的小冰也没有。我们太乐于把生活搞得复杂,臃肿而凝滞。而观照世界的目光,恰好就需要这种清朗,简单。
通过诗歌写作领域“图灵测试”的小冰,在孩子们的新鲜活泼中,黯然失色,失去的正是优美的天真简洁。它仍然可以学会那些词语的组合,但是,那种从不因循的情感和灵感,来自和世界真实而好奇地碰撞——瞬息万变。
人类的孩子在创作诗歌,他们也创造新的世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baobianji.com/sbnr/15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