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青春,几经战火淬炼光彩照人;
有一种精神,穿越时代云烟日久弥新。
年2月8日,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华中鲁艺)在盐城兜率寺正式开学。刘少奇、陈毅、赖传珠等亲自参加了开学典礼。这所在华中抗日根据地成立的艺术院校,倾注了刘少奇、陈毅的巨大心血,同时也吸引了大江南北,海内海外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投奔而来,他们在鲁艺这个大家庭,不惧战争环境的恶劣,不怕生活上的艰辛,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为根据地培养了大批文化艺术人才。
时光荏苒,八十年转瞬而过;
岁月如烟,八十年精神永在。
今天,在华中鲁艺建校八十年历史时刻,站在滚滚前行的时代潮头,回望八十年前在鲁艺这块热土上奋斗过的一个个身影,显得更加伟岸!
群英荟萃到鲁艺
华中鲁艺在行政上直属新四军军部领导,院长刘少奇(兼),党总支书记孙湘,副院长,彭康(兼),丘东平任教导主任。并以丘东平为主,由何士德、陈岛、孟波、莫朴、刘保罗等六人组成院务委员会,负责对全院日常行政工作的领导。学院建立总支委员会,总支书记孙湘,总支委员丘东平、孟波、何士德、汪星、袁万华、李锐、蒋天佐(后补选)。
刘少奇
孙湘
彭康
学院设立文学、美术、音乐、戏剧四个系,各系干部及教师配备主要有:
文学系,系主任陈岛,教授戴平万、林珏、蒋天佐、丘东平(兼)、戈茅(徐光霄)。
戏剧系,系主任刘保罗(继任:许晴),教授许幸之(兼)、邵惟。
音乐系,系主任何士德,教授章枚、孟波(兼),后期加入贺绿汀。
美术系,系主任莫朴,教授许幸之、戴英浪(兼)、刘汝醴、庄五洲。
师德垂范育英才
坚定的爱国者——庄五洲、戴英浪
华中鲁艺是在山河破碎、抗敌救国的大背景下建立的。正是对国家的无比热爱,很多知名的文学、艺术大家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纷纷汇聚到华中抗日根据地,笔蘸硝烟,筑起了抗战的文艺堡垒。
新四军臂章设计者庄五洲
庄五洲(—),祖籍福建泉州,出生于台湾高雄。母亲是日本人,父亲是台湾人,会日语。酷爱绘画,抗战爆发后,毅然回国投身抗战事业,参加新四军,任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美术系教员,参与主持设计了新四军新臂章。油画《战地之春》。
南洋赤子戴英浪
戴英浪(—),出生于马来亚雪兰莪州,祖籍广东。年加入马来亚共产党。年在新加坡任陈嘉庚主办的《南洋商报》副刊编辑,宣传中国革命文化运动。期间,参与筹建“新加坡抗敌后援会”、“文化界抗敌后援会”。此后主持新抗、马抗全面工作。年,带夫人、儿子一起来到鲁艺,任教务科副科长,美术系教授。北秦庄事件后,到上海从事地下工作,被鲁艺叛徒出卖不幸被俘。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后平反。
永远的给予者——丘东平
丘东平(-)广东海丰人。他是中国著名的革命作家,他既拿枪,又拿笔,奔赴前线,深入战地,写出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战地报告文学,他是我国军事报告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是“左联”成员,与鲁迅、郭沫若、茅盾、胡风等有过交往。
他把时间都给了工作
年11月,他担任华中鲁艺筹委会主任,全面负责华中鲁艺的筹备建设工作;他是华中鲁艺的教导主任,是学校的实际负责人;他是文学系的教授,要给学生讲文学课程;他是长篇小说《茅山下》的作者,要忙里偷闲完成他的作品。从他负责鲁艺筹备组以来,工作非常辛苦,花很大精力抓行政管理,开学后要大力抓教学工作。经常奔走在院部和学生居住地兜率寺,给文学系介绍高尔基等的文学名著,讲左翼文艺的战斗传统,探索抗战文艺中兴之道;观摩戏剧系、音乐系排练演出;观看美术系画以菩萨为模特的素描和室外写生及画廊展览。东平经历丰富,又能结合理论,他的课总是深受欢迎,甚至吸引了文学系之外的戏剧、音乐、美术系的同学们都来听课,大家感到听东平讲课,仿佛进入了中国工农革命的历史舞台,听到了从未听过的活生生的革命故事。
他用生命守护着学生
年6月的一天晚上,丘东平伏案写了整整一晚,到天色微亮仍不想睡觉,他预感到一场新的战争正在迫近。他对妻子辛文说“鲁艺的学生大都是来自城市和农村,毫无战斗意识,他们一旦遇敌,命运可以想见。我是他们的领导,我是正规的军人,自当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我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远比写《茅山下》更加重大”。7月24日凌晨,因日伪军对盐阜地区发动第一次大扫荡,根据军部指示,丘东平率领的鲁艺二队转移师生建湖北秦庄遭遇了一支配备重武器的日伪军。
丘东平本来在队伍的中间,见情势危急,就赶到前面。他一面用手枪向敌人射击,一面呼唤着,鼓励学生勇敢突围。冲出来的同志在丘东平身旁经过时,要求他迅速撤离,他却坚定地回答“不要管我,你们快撤,我掩护”,他一直挺立着,坚持到看不到留有学生的踪影时,才独自一个人离开战地。他拖着疲极的步子一步步向庄上走去,他艰难地走着,到了,到了庄头的草垛边,他倚在草垛边喘息着,他深情地回头探望,想看看桥头还有没有冲过来的幸存者。一颗罪恶的子弹飞来,东平倒下了,再也没有站起来,牺牲时年仅31岁。
伟大的“播种者”——贺绿汀
贺绿汀(-)湖南邵阳人,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华中鲁艺音乐系教授。《游击队歌》《天涯歌女》《四季歌》等作者。建国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
他把人才培养当着头等大事
年6月,贺绿汀到达盐城。他本来是要去延安的,因为国民党的重重封锁,这才由组织上安排先到华中,然后通过华中这条路再去延安。他坦诚地对刘少奇说,“我好不容易到了敌后,就应当抓紧时间做些工作,培养一些音乐干部,然后再去延安。我希望马上分配我的工作”。大“扫荡”结束后,延安来电报,催他过去,他郑重地对少奇说,“鲁艺这次遭受这么大的损失,这里太需要干部了,我希望在前方至少再留半年,帮助鲁艺工作团培养干部”。他给学生系统地教授音乐基本理论、和声学、作曲法。亲自编教材,作讲解,教练唱,呕心沥血。教和声学时,他要求大家反复练唱,要求学生理解、熟记、练唱准确到位。排《一九四二年前奏曲》时,每天黎明起床后带领学生练唱,他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纠正,有时要反复练唱几十遍。在教学半年多乐理的基础上,贺老师发动学生开展一次作曲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每人创作一首歌曲,分别给予辅导和帮助修改。这次活动,师生们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在根据地军民中传唱。他在鲁艺不长的时间里,为新四军培养了数以百计的音乐骨干。
他把为祖国奋斗当着终生追求
年,原军鲁工团音乐组副组长,他的学生,在北京工作的黄苇,到上海看望贺老师。贺老师亲切地问黄苇身体如何,近年有何创作?黄苇说,已经离休,没有工作了,创作也没有源泉,不写歌曲了。贺老师恳切地说:“不对,你不对,60岁算什么!风华正茂呢!现在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们也要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音乐。战争年代,我们以音乐艺术为武器,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现在搞社会主义建设,条件比过去好得多,更需要有中国特色的音乐艺术,我们要用音乐鼓舞人民,促进建设。我快80岁了,不服老,还要继续奋斗!为创作中国特色的新音乐奋斗一辈子”。我想,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德艺双馨、敬业爱业、鞠躬尽瘁吧。这样的老师怎不令人骄傲?有这样的老师就一定会培养出一批批国家的栋梁!
优秀的实践者——许晴
许晴(—),江苏扬州人,杰出的青年戏剧家。年随刘少奇奔赴苏北抗日根据地,任华中鲁艺戏剧系教授。3月15日,刘保罗不幸去世后,接任系主任。北秦庄遭遇战中牺牲。一生从事抗日宣传和戏剧创作编导工作,曾编、导、演过多部颇具影响的话剧,创作过《中华民族好儿女》《重庆交响乐》等抗日歌曲、戏剧。
他把火样热情献给了鲁艺
从年10月到年7月壮烈牺牲,只有短短九个月时间,在人生的长河中,是太短的一瞬,而在他,却是生命中辉煌的顶峰。许晴工作起来似乎始终有着用不完的精力。4月中旬,他白天忙教学,晚上策划筹备苏北戏剧协会,同时又为农救会的成立创作、编导了一个十几场的大型活报剧。繁忙的五月,为庆祝劳动节、青年节及各群众团体成立,戏剧系的演出任务异常繁重,几乎每晚都有演出任务。剧目不宜雷同,因此许晴除要组织领导,还要夜以继日地写剧本,紧张时,常常是边写边排,边排边演。当《重新交响乐》激起全场的掌声时,幕后的许晴又开始导演《扬子江暴风雨了》。这个中辛苦,非常人所能体会,而他却乐此不疲。
许晴非常平易近人,他常和青年人促膝交谈,谈斗争生活、时事政策,谈文学写作,谈理想追求。他是一位出色的教授,来自全国各地的戏剧系学员最爱听他的课。他凭借自己多年的创作和表演经验,自编教材,结合生动形象的形体语音、轻松活泼的小品表演来解释一些深奥的戏剧术语。他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横溢的才华吸引着众多的追随者。戏剧系在他的领导下,各项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
北秦庄时间中,许晴领着7个人的战斗班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战斗打响时,许晴,一位杰出的戏剧家、一位出色的教授、一位握笔的文艺战士,在为难紧急的关头,他视自己是一名勇猛的握枪的战场勇士,是这支二百多人的指挥官。他要身先士卒,决不能退缩。当战斗班的同志劝他先撤时,他坚定的回答,“我是负责带队的,怎么可以先撤?”他毅然带着战斗班,依靠仅有的几支步枪和四十几颗手榴弹,阻击敌人,掩护师生撤退。子弹打完了,他就隐蔽在芦苇丛中,准备等敌人走近时与其展开殊死搏斗。可是,就在他密切注视着前方敌人时,一把罪恶的刺刀刺进了他的胸膛。许晴,他走了,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点,而是走向了人生的极致,他完成的不是人生的悲歌,而是生命的绝唱!
不懈的求索者——许幸之
许幸之(—),江苏扬州人。年,参加左翼文化运动,年来到苏北根据地,参与筹建华中鲁艺,任美术系、戏剧系、文学系教授,新四军臂章设计者。许幸之擅画,长于诗文,精于影剧编导。一生创作了《高尔基像》《新四军军部》等百余幅著名油画。创作《革命要用血来完成》等多首抒情、叙事诗,出版散文集《归来》。导演电影《风云儿女》《海上风暴》,话剧《雷雨》《日出》《原野》等。
甘作人梯展才情
许幸之是华中鲁艺教师中年龄相对比较大的,且早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东方艺术研究所,年赴日勤工俭学。他在文化艺术界的知名度很高。戏剧系本拟推许幸之为主任,但他婉言谢绝,他更愿意直接从事教学,于是,他一人身兼文学、戏剧、美术三个系的教授,成为鲁艺教师中唯一的“多面手”。
许幸之在教学上注重因材施教,寓教于乐。为了使年轻的学员在战争的熔炉里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许幸之总是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在讲授文学作品分析理论时,他以流畅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甚至用夸张的动作,来帮助学员们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及心理特征。
笔蘸硝烟卫华中
在许幸之等人的推动下,根据地的新诗创作十分繁荣。皖南事变后,许幸之以悲愤及火热的激情写下了长诗《革命要用血来完成》,在苏北颇有影响,诗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打起你的战鼓吧/同志们/举起你的战旗/用你们的歌声/喊出你们的悲愤。在苏北根据地,他目睹了根据地欢乐祥和,军民一家亲的动人画面,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著名诗篇《黄金谷》:军歌唱吆,民歌唱,军民合唱,大麦黄……兰绒的天空吆,白玉的云,黄金的谷子吆,红色的心……
许幸之对苏北文化事业的诸多盛世都倾注了火一般的热情,他穿梭忙碌于文协和戏协两个筹备会场,百忙中还不忘为《江淮文化》赋诗一首。苏北诗歌协会成立时,他又成了里面忙碌而活跃的一个身影。许幸之所参加的这些活动犹如浩荡的春风,吹遍了根据地的机关、学校和农村,抗战文艺之花盛开在盐阜大地,盛开在人们的心田。
华中鲁艺建立在烽火硝烟的年代,不平凡的年代铸就了不平凡的青春。鲁艺老师们大都值青春壮年,激情满怀,斗志昂扬。他们无不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充满热爱,对艺术无比执着。他们无私奉献,面对困难,甘之如饴;面对危险,毫不畏惧,勇于牺牲。用坚毅、坚韧挑起了时代的重任,他们是八十年前苦难的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中华民族永远的脊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baobianji.com/sbyx/13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