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经典回看ldquo写好这条给深圳

发布时间:2021-11-13 15:16:45   点击数:
“写好这条给深圳人提气的新闻!”——《深圳荣获“设计之都”称号》采写回放深圳报业集团北京记者站记者陆云红获奖篇名:深圳荣获“设计之都”称号作者:罗勤陆云红姜媛类型:消息获奖单位:深圳商报奖项名称:广东新闻奖一等奖获奖年份:年今天,回想起12年前在北京见证深圳“加冕”“设计之都”桂冠的日子,我仍能感受到当时的那种“小兴奋”。深圳是座发展日新月异的城市,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做法、新的潮流不断从这里涌现,作为一名追逐新时代脚步的新闻工作者,能够见证深圳的新成就,报道它的新进展,与有荣焉。职业敏感:这不是场简单的新闻发布会我是在年12月1日前后,接到发布会采访通知的,由于会议在北京举行,报业集团总部没有派记者前来,而是委托北京新闻中心采访报道。凭着职业敏感,我立刻意识到这绝不是一场简单的新闻发布会,而是深圳的一个“大事件”,也是一个极具“星相”的好新闻。因为当时的深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被扣上一顶“文化沙漠”的帽子。某网站上,在“哪些城市被称为‘文化沙漠’?”问题下,有这样一条回答:“文化沙漠”一词最先用于深圳,是指文艺、科学、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较为匮乏的地区,一般用于迅速崛起的国家或城市。在有些人看来,从硬件上讲,正儿八经追溯深圳的文化设施建设史,也不过是近30年的事。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建设了深圳博物馆(老馆)、深圳图书馆(老馆)、深圳大剧院、深圳体育中心等八大文体设施,年初以来又陆续建设了深圳音乐厅、深圳图书馆新馆、深圳博物馆新馆等。短时间的集中建设,自然拼不过京沪历史悠久、细水长流的积累。从软件上来说,深圳是典型的移民城市,改革开放以后,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此聚集生活,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经历了一个融合的过程,使得传统文化逐渐消失或变迁。而新的文化由于其发展历程短,没有经受时间的考验,得不到认同。“二十几年的城市,能有什么文化底蕴呢?大多是应用层面的快餐文化,找不到‘根’的浅薄文化。”当时的一些学者也这么认为。其实冷静下来看,“文化沙漠”的代表国家和地区,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经济发展速度快。也就是说,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baobianji.com/sbxg/136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