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冰梅/文
从深圳到上海和回程途中,我把杨凯生先生的摄影集《镜头中的人情物理》翻来覆去看了三遍。杨凯生,一位金融家,一生热爱摄影。这是我看到的杨先生的第二本摄影专辑,商务印书馆出品,沉甸甸的书承载着厚重的人生。
这本书可以称之为“镜头下的人间冷暖”。不管是美丽隽永的卓玛,还是怅然若失的卖花女,或者是田野间摘花的老妪,路边卖红色果子的青涩少年,都让人印象深刻。他们生活在当下,面临各种困境,但都有一种饱满的情绪,让你忍不住眼前一亮。如果心里没有对生活的向往,怎么可能有卓玛那样纯粹而幽深的笑容,怎么可能有山野孩子望向天际的辽远眼神,怎么可能有摘花老妪如少女一样羞赧的神情?捕捉到这样的神情,需要对生活的理解和对这个世界的悲悯。
我在不少作品里,看到了镜头后那一双关切的眼。
街头巷尾的独行者,垂垂老矣被战争夺去腿脚的人,在街角处做捞面维持生计的寻常小贩,在山顶晴空下窃窃私语的乡下孩子,准备高歌一曲唱响整个乡村上空的华阴老腔戏班……因为有了一份理解和悲悯,而成为一个个有温度的瞬间。这样的瞬间渗透了生活的不易和生命的执拗而变得意味深长,充满了时间恒久的气息和人世间的复杂况味。
唱出康定情歌的地方 杨凯生/摄
高空中的舞者 杨凯生/摄
舔苹果的小女孩 杨凯生/摄
作为一名经济学博士,杨先生在各类专业刊物上经常刊发重量级文章。他把对经济学的研究精神也用在了摄影爱好上。拍片前后,他多数时候都会做足案头工作,这是态度,也是专业操守。有了这样的态度和操守,每一幅照片都不再是快门轻轻地一按,它的后面,就是人生,都值得琢磨和回味。生命不可承受之轻,生命承受的是沉甸甸的人生。
此刻的深圳已是杜鹃花开的季节,院子里飘着小苍兰的味道。春雨绵绵的夜晚,打开这样一本摄影书慢慢看,细细体会,方理解何谓“万镜所见,一孔之得。
审读:谭录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baobianji.com/sblm/15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