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详一张脸,就像是凝视一口井

发布时间:2021-11-30 16:47:02   点击数: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里的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0820/4240392.html

史蒂夫·麦凯瑞(SteveMcCurry)和他的作品《阿富汗女孩》,摄影:TimMantoani

“你必须不停地拍照;看看有成就的摄影师在做什么,他们总能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主题,深入而持久地拍摄下去,寻找到闪亮的特别之处——这非常辛苦,不是普通人能够达到的。”——SteveMcCurry

《摄影家》杂志第57期,年10月刊/人性的凝视:史蒂夫·麦凯瑞专辑

《国家地理》杂志中文版的创刊号,在“人性的凝视”一文中有以下这段文字:“如果要挑选一张照片来代表《国家地理》杂志,再也没有比史蒂夫史蒂夫·麦凯瑞的‘阿富汗少女’更为合适了。她的凝视似坚强又带着控诉,似惊惶又隐含愤怒,道尽战火下所有难民的悲哀,也表达了人性的坚强。”

在史蒂夫·麦凯瑞的个人网站里,“阿富汗少女”这张照片旁边有一行令我印象深刻的文字:

“端详一张脸,就像凝视一口井,所见的倒影是灵魂。”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这么多优秀作品里,选这张当封面的原因。

——摘自阮义忠编辑前言

在加入马格南图片经纪社的十五年间,史蒂夫·麦凯瑞在亚洲所拍色彩丰富的照片为他赢得无数奖座。经常将相机对焦于战后人类处境的他,影像里的山水人物和醒目的近距离肖像曾经在伦敦的巴比肯中心,以及纽约国际摄影及影片艺术馆展出。

于年出生于美国费城的史蒂夫·麦凯瑞,以历史和电影优等成绩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为一家报社工作两年后,前往印度担任自由摄影师。他自小就旅行成瘾,因此也就因报道有关苏俄入侵阿富汗叛军区的作品,于年获颁罗伯特·卡帕奖章的“最佳国外摄影报道”奖。这座奖让他成功地展开而后和国家地理杂志合作二十年的历程。

?SteveMcCurry史蒂夫·麦凯瑞:阿富汗,

虽然家住纽约,麦凯瑞的生活中心却显得与北半球的繁忙距离颇远。颜色或光线是他所追求、理解和工作之所系;色彩和映像、自然与人工,这些元素在泰国、斯里兰卡、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高棉(柬埔寨)以及西藏和缅甸的神秘国度里,驱使他用相机去记录当地人民的生活。

不涉及人类因素,仅以风景和神龛来表现精神世界的丰富,是明显可行的拍摄途径。但麦凯瑞似乎无法不注意到在那超绝时刻中出现的人们。在他的影像中他看到一位年轻回教妇女捧着可兰经(喀布尔,阿富汗,)、一位在冥想中的和尚及其身后有如人面狮身缩影的暹罗猫(阿兰尼亚帕特,泰国,),或者向金色玉石顶礼祈愿的一行见习僧(恰宜多,缅甸,)。

?SteveMcCurry史蒂夫·麦凯瑞:阿富汗,赫拉特,女孩,

?SteveMcCurry史蒂夫·麦凯瑞:泰国,亚兰,和尚和猫,

?SteveMcCurry史蒂夫·麦凯瑞:缅甸,金岩石,

令人惊讶的是,即使最忙碌之处,这种超越一切的无时间感仍然存在。如同麦凯瑞自己所言:“正是这种与过去和远古信仰无法割裂的延续性,不断引领我回到亚洲。这种独一无二的情形在印度尤其明显,数百万无家可归的人们流落街头,所有生活上的大小事:祈祷、进食、睡眠、护理,简陋的医牙、或甚至是身体机能运作,都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在世俗西方并无不可冒犯之物,且一切似乎隐而不宣;然而在亚洲,所有东西都神圣不可侵犯,但也无事不可公开。”

年,在布林达弯,一位古老的妇女弯腰驼背地拄着拐杖,和四周的公牛、手推车、墙面以及灰尘弥漫的道路显得和谐无比;那些白色、灰色、棕色和不经意迸出的红色默默地呆在阴影里。我们看不见她被纱丽遮住的脸,却注意到一些重复出现的形状:握着膝盖的手指好似身后车轮的辐条;系在赤脚上的圆形踝饰像阉牛缰绳的咬嚼子。这些反复伴随着平静,在都市扰攘污秽的公路上,在打击贫穷的“宣传照片”中,将岁月予以淡化。

?SteveMcCurry史蒂夫·麦凯瑞:印度,温达文,一位寡妇修行回国,

工作和宗教一样,都是有仪式的。海浪中,渔民栖息在三角高凳上(南海岸,斯里兰卡,);一位食客把他的蟒蛇放在邻桌:那露天餐厅里有力地重复了有关鳞片的模式——大蛇盘卷在壁画中的美人鱼尾巴下(仰光,);一幅稻田远景:穿着蓑衣的农人走过绿油油的梯田(巴傩伊,菲律宾,);黎明时分:花贩将载满花桶的小船划过达尔潭(喀什米尔,)——传达变迁中的不变。这只是几个小例子。

?SteveMcCurry史蒂夫·麦凯瑞:斯里兰卡南岸,渔民,

?SteveMcCurry史蒂夫·麦凯瑞:缅甸,

?SteveMcCurry史蒂夫·麦凯瑞:巴拿威梯田,

?SteveMcCurry史蒂夫·麦凯瑞:印度,查谟和克什米尔,斯利那加,在达尔湖,

麦凯瑞在拍照时显然有办法不引人注意;但奇特的是,在拍肖像时他又能够与对象快速建立亲善关系。他积累了好几本密密麻麻的肖像簿,里面都是在亚洲偶遇的脸孔;他们因为渴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对相机敞开了自己。他说他记得每个人的表情,纵使姓名或有关地点已不在脑中。无论何时,不管对象狂野或害羞,他们的眼神都与相机的镜头接触:一个身着回教罩衫的妇女只露出一对眼睛,但表情却极具张力。那张围巾褴褛、眼睛翠绿的阿富汗少女肖像,更是成为这个时代的象征。(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形成麦凯瑞风格的那些惊人色彩,都是纯粹摄影而非后制作的数位操控。)

?SteveMcCurry史蒂夫·麦凯瑞:也门,萨那,女子选举期间穿着布尔卡在投票站,

?SteveMcCurry史蒂夫·麦凯瑞:阿富汗女孩,

在麦凯瑞加入马格南图片经纪社的十年间,他拍的风景、工作和祈祷的人们以及那些憾人的近距离肖像为他赢得一个又一个奖座。但他谦仰地面对这些成就,即使在年获颁显赫的艾森斯坦奖也不曾大肆宣扬。他只是持续不断地,用彩色记录这个世界中的一个世界。*本文由Eyestorm艺廊提供(英译:摄影家编辑部/本文刊载于《摄影家》杂志第57期,年10月刊。)

撰文/采访:夏楠姚瑶感谢:SteveMcCurryStudios

“印度,是我30多年以来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

我一直工作和拍摄照片的地方;

也是我还是青年摄影师时访问的第一个国家,

我发现她如此独特,有如此不同的文化、习俗和地域。

在那里、印度教、佛教、锡克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共处,

光是观察他们如何交织在一起,对我而言,已经是其魅力的永恒之源。

.......

当我反省自己的经历时,我发现正是亚洲充满活力的色彩,教会我如何用光作画。"

——史蒂夫·麦凯瑞

?SteveMcCurry史蒂夫·麦凯瑞:印度,阿格拉,人们在泰姬陵外收庄稼,

史蒂夫·麦凯瑞以显见的风格区别于马格南其他纪实摄影师——他喜欢将被摄者安排在室内、屋檐下、矮墙后等背阴处,让对方面朝门、窗等光源处,睁大眼睛静静地看着镜头。为了捕捉眼神中的光,他以十足的耐心等待、亲善他们。他说,“我一直喜欢通过摄影来向我喜欢的人们、国家以及文化致敬。亚洲拥有远比西方国家更浓厚的色彩,这里的人们彼此更为接近,还没有完全被钢筋水泥所区隔。”

跟其他马格南摄影师一样,他也常常出没于战地,从南斯拉夫、贝鲁特、菲律宾到阿富汗、印度、伊拉克、也门等最为动荡不安的地方。而最让他着迷的地方是印度。本篇访谈也将集中于他和印度的种种。过去30多年里麦凯瑞至少拍摄了万张照片,广见于杂志和画册。

若问他对于今天的年轻摄影师有怎样的建议,答案跟任何一位取得卓著成就的摄影家类似:“你必须不停地拍照;看看有成就的摄影师在做什么,他们总能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主题,深入而持久地拍摄下去,寻找到闪亮的特别之处——这非常辛苦,不是普通人能够达到的。”

《生活》:是什么吸引您来到亚洲?

史蒂夫·麦凯瑞:因为再找不到另一个地方有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了。在亚洲,即使相邻的阿富汗、印度,以及中国西藏,也已经截然不同了:人,文化,历史,神话??即便我认为我对人和土地有良好的感知能力,但我仍然只是触摸到亚洲的表面。

我对尼泊尔、缅甸、中国其他地方也很感兴趣,但仅仅印度,已经需要我用一生的时间投入其间。亚洲有一种与过去的延续性。对于我,一个美国人来说,在美国没有真正的与成百上千年历史的连接。有些时候,一个地方会深入你的肌肤,你不断地品味这个地方,就像一杯永远也品不完的酒。

?SteveMcCurry史蒂夫·麦凯瑞:印度,拉贾斯坦邦的焦特布尔,蓝城,

《生活》:您还记得第一次的印度之行吗?

史蒂夫·麦凯瑞:在广泛游历非洲和拉丁美洲之后,年,我第一次去到德里。我想要四处逛逛,带着我的相机去探索。我也真的这么做的。没有任何计划,只是游荡和徘徊,并且只为我自己。

印度,是我30多年以来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我一直工作和拍摄照片的地方;也是我还是青年摄影师时访问的第一个国家,我发现她如此独特,有如此不同的文化、习俗和地域。在那里,印度教、佛教、锡克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共处,光是观察他们如何交织在一起,对我而言,已经是其魅力的永恒之源。

?SteveMcCurry史蒂夫·麦凯瑞:印度,查谟和克什米尔,斯利那加,

?SteveMcCurry史蒂夫·麦凯瑞:印度,哈里瓦,一个小孩打扮成常常被描绘为蓝色的印度教神湿婆神,在一个宗教节日乞讨,

《生活》:所以,去了这么多次印度您也从来不觉得厌倦?

史蒂夫·麦凯瑞:在印度,有极端跳跃的阶级和种姓,富裕与贫穷、新与旧之间的幅度也超出想象。有人与最新的现代化设施和奢侈品为伴,有人却生活在中世纪般的物质条件中。这里,印度教徒、穆斯林、耆那教徒、基督徒和佛教徒相容共生,只有相对来说少量的冲突。

在印度社会,人们心甘情愿露宿街头,这跟西方人观念中的“舒适的环境”差异太大了。如此迥异的人类生活方式,对我来说,有极大的魅力。印度像一个漩涡,拉扯我一次又一次回到那里。

《生活》:依您的长期观察,印度社会正在经历的最剧烈的变化是什么?

史蒂夫·麦凯瑞:在印度,一切全然可见,她是全部。原始的,新鲜的,他们像暴风骤雨,倾泻而出。当下,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显的是,印度正处于一种不断的变化之中。工业,金融,文化——这个国家的很多方面都在经历迅猛的发展。印度的未来,令人兴奋。

?SteveMcCurry史蒂夫·麦凯瑞:印度,西孟加拉邦,火车边上的自行车,

?SteveMcCurry史蒂夫·麦凯瑞:印度,孟买,一个商务人士在补鞋摊等待修理的鞋子,

《生活》:随着在印度社会的变迁,有什么让您感动的事物消失了以至于您再想拍,但却拍不到了的吗?

史蒂夫·麦凯瑞:作为一个摄影师,日常生活的习惯和节奏支撑着我的创作:放牧、捕鱼、祈祷、贩售。人们睡在哪里?吃些什么?如何取暖?对我来说,能够记录无限多样的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方式,才是一个深刻的旅程。伴随急速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可悲的副作用是,一些独立存在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被现代化遗弃了。

我们正享受着现代的医疗和教育,争辩和抱怨传统文化的失落,仿佛显得有些矫情。但我作为摄影师,依然觉得,有机会亲自目睹和亲身经历这些生活方式,是一种馈赠。当他们都消失了,至少,我的照片,作为一种证明他们曾经存在的记录,会一直在那。

?SteveMcCurry史蒂夫·麦凯瑞:印度,孟买,

《生活》:您如何看待印度的色彩和您的创作之间的关系?

史蒂夫·麦凯瑞:当我反省自己的经历时,我发现正是亚洲充满活力的色彩,教会我如何用光作画。但是,色彩,或者是为构图而构图,对我来说,都不是最终成就一张好照片的因素。通常,我不去思考如何用色,反而是在避免让人分心或过于扎眼的调色板一样的照片。

一张有力的照片,像亚洲本身,是各种生活元素的汇聚。这也是为什么,20多年来我一直持续地拍摄亚洲,因为这个地方——比如给生活以力量的光和信仰——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生活》:您在印度拍摄有大量的肖像,什么样的面孔会吸引您按下快门?

史蒂夫·麦凯瑞:人们其实一直很好奇古今中外的其他人长什么样。我们以貌取人,捕捉他们转瞬即逝的情感的流露,同时,我们试图了解他们是谁,他们在想什么,我们与他们是否有某种连接。

一张好的肖像总是要讲述些什么。我们也总是在一定程度上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倒影。一张好的照片是能够描述人类生存状况的。我们也从肖像中人物流露的情感获得共鸣——欢乐,悲伤,痛苦。一张不成功的肖像,因为它往往让你看不出什么东西。观者需要被置于某种特定的情感方向。

?SteveMcCurry史蒂夫·麦凯瑞:印度,孟买,狂欢节,

?SteveMcCurry史蒂夫·麦凯瑞:印度,古吉拉特邦,

?SteveMcCurry史蒂夫·麦凯瑞:克什米尔,古尔默尔格,向导,

《生活》:年,您曾经历过一场沙尘暴,当您看到印度人在风沙中仍继续工作而记录道,“生命与死亡似乎悬在一线之间”。印度人的生死观对您的价值观有影响吗?

史蒂夫·麦凯瑞:在这里,人们毫不惧怕死亡和衰老,也不抗拒——一切都已在预料之中。在这里,灾难并非某种极端情况,灾难只是对外界而言,发生在晚间新闻里的事情。在印度,灾难是如此亲近,甚至是受欢迎的,它与旱季雨季的交替一样正常,偶然也不幸与交通事故或政治动乱一样致命。

?SteveMcCurry史蒂夫·麦凯瑞:印度,拉贾斯坦邦,一群妇女正躲避强烈风沙,

《生活》:您说:“越是生活在极端条件下的人们,越是有一如既往的日常生活的模式和节奏。”这是怎么回事?

史蒂夫·麦凯瑞:有一种说法是,我们活在极端之间(welivebycontrasts)。在我30多年的旅途中,我下榻过皇宫,也睡过窝棚;遭遇过酷热,也经受过严寒;我目睹过庄严、奇幻、暴力,死亡和新生。每种极端的事物都加剧其相反的效果。

?SteveMcCurry史蒂夫·麦凯瑞:印度,拉贾斯坦邦,

?SteveMcCurry史蒂夫·麦凯瑞:印度,德里老区,月光集市,

?SteveMcCurry史蒂夫·麦凯瑞:印度,孟买,在季风期间,一个母亲和孩子通过一个出租车窗口请求施舍,

《生活》:您从印度学到的对您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什么?

史蒂夫·麦凯瑞:是一种冒险、发现和探索的精神,发掘还没去过的地方,尝试陌生的食物,看其他人如何实践宗教。对我来说,让我痴狂的是学习了解这些差异,同时又发现其实根本上我们是类似的。

《生活》:您下一次去印度将是什么时候?还想在印度探寻些什么?

史蒂夫·麦凯瑞:我有一个明年2月去阿拉哈巴德(印度北部城市,印度教圣地)和瓦拉纳西的考察计划,主要是为了印度教的昆布美乐节庆典(KumbhMela)。这是一个奇妙的节日,来自不同背景的万千信众聚集在一个地方沐浴朝圣,洗净罪孽,真是让人震惊,恐怕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那是绝妙的经历,我期待着这次有新的体验。

*本文刊载于《生活月刊》第85期,年12月号

编辑:狄夏

设计:邹巍狄夏

校对:董晓鹏

图片及资料来源:生活月刊阮义忠摄影中心

①人文奖官方邮箱:juanijongphoto

.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baobianji.com/sblm/137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